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说到锁,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家家要用,户户必备。苏州制锁业历史悠久,苏州人做的小小一把锁,也曾辉煌过。苏州市工商档案管理中心珍藏着9949卷苏州锁厂的档案,当轻轻拂去岁月的一缕浮尘,一段令人难忘的苏州锁史就会展现在面前。
据锁厂档案资料记载:苏州制锁业源远流长,由于苏州地处长江下游,水网四通八达,物流畅达,商业繁荣,这就为制锁业所必备的原料采购、产品销售和技术交流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到了唐代,苏州制锁业已经非常发达,诗人白居易赞曰:“复叠江山壮,平铺井邑宽,人稠过扬府,坊闹半长安”,老百姓生活富庶,商贸兴旺发达繁荣,有力促进了手工制锁业的发展。
苏州旧时主要生产簧片结构锁,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为人称道。先后在虎丘云岩寺塔和城西横山山脉的九龙坞中发现宋代产鎏金花簧片锁、五代铜质簧片结构锁各一把,都是典型的簧片结构锁。锁具除了实用功能外,还迎合老百姓的喜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俗文化特色。例如新娘出嫁的嫁妆箱上用“十二生肖”锁,老人做寿时用“福禄寿喜”锁,而小孩生日时则用长命锁、保家百锁、花钱锁等等各种“贺礼锁”,锁上不仅有文字,而且镂刻图画、故事,寓意都十分深刻,挂在小孩胸前,既当护身符,又是吉祥物,不失为老苏州市井一道风景。
自1860年美国人林纳斯·耶鲁发明了新型锁———弹子结构锁后,带来了制锁行业的一次革命。1938年上海日华洋行迁至苏州景德路,成为苏城首家生产弹子锁的工场,商标为“kk”牌,当时带动了本地8家锁作坊生产弹子锁,规格以一寸、一寸半、二寸、三寸半大小不等,最兴旺的时期制锁作坊就达60多家,大多集中在城西沿河一带,直到今天“老苏州们”说起制锁,都言必称“河沿街”。1954年11月25日,由钱万盛锁作郭金泉、姜仁记锁作姜仁根、盛云记锁作盛听荣、华昌锁作戴坤大等制锁业主发起,向苏州市合作总社提出走合作化道路的申请,不久苏州建立的第一批手工业合作社之一的苏州市铁锁合作社在文山寺前14号正式成立,属小集体所有制性质。1956年兴起合作化高潮,先后有潘义兴锁作等15家作坊并入,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年产铁挂锁34.73万把。1958年5月改名沧浪日用五金厂,接着又先后更名为地方国营苏州五金机械厂、地方国营沧浪中心机械厂,1966年最后定名苏州锁厂。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苏州锁厂的各类锁具产量逐年递增,从1970年的276.81万把到1980年的800.57万把,商标继续沿用“双喜、金星、虎丘、金字、帆船”等。1981年,燕牌铜挂锁、帆船牌铁挂锁获省优产品称号。1982年,锁具产量首次突破一千万把,达1122.46万把。随着社会各种需求的扩大,带有工艺美术性的特色锁获得很大发展。1985年,苏州锁厂生产各类挂锁、钢门铁芯锁、铝合金门锁、橱窗锁、刑具锁等特色锁779.29万把,其中,“燕牌”铜、铁挂锁还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二年,苏州锁厂与苏州大学物理系联合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的金字牌语音识别控制锁,获轻工业部优秀新产品奖。当年苏州锁厂承接外商两种高档双舌弹子插芯门锁任务,试制成功后即出口5.5万把,在1986年全国进行的锁具质量评比中,苏州锁厂生产的40毫米铜锁名列第一。
1986年4月,以苏州锁厂为主合资组建工贸合营苏州锁厂,12月更名为工贸合营苏州制锁总厂。1987年,该厂锁具产量1977.81万把,出口锁具275万把,当年还开发、生产了国际市场紧俏的中高档插芯门锁,当年出口达47万把。1989年苏州制锁总厂及时压缩小规格挂锁生产,增产中高档防盗门锁、钢门锁及古铜色、咖啡色浮雕装饰的插心门锁。进入20世纪90年代,苏州锁厂完成中高档锁具改造技改项目,推出高档球型门锁、插芯系列门锁、圆柱锁和叶片锁等14个出口新品,出口锁量逐年递增。至1992年,苏州制锁总厂实现产值8.12亿元,被轻工业部列为全国制锁行业最佳经济效益第七名。小小的一把锁成为苏州轻工系统继电扇、电冰箱、吸尘器、电子表之后的第五个出口拳头产品。
1998年,工贸合营苏州制锁总厂与英国公司组建苏州爱福赛防盗制品有限公司,两年后该厂将股份全部转让给苏州轻工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自此,苏州地产锁完成了她的使命,退出“锁”市场,也标志着苏州产锁“历史剧”的黯然谢幕。 |